第129章 国家至此,无非赴死
第129章 国家至此,无非赴死
晚上的宴席筹备到一半,便戛然而止,盖因太子殿下突然病重,思明州手忙脚乱起来,把金厦二岛的大夫和传教士全部叫了过来。
突如其来的变故,顺其自然又导致了金厦进一步的混乱。
郑延平去处理自己的儿子,勋将们面对朱慈煊郑延平的逼迫聚在一起议事,文官们奔走各处商讨北伐事宜。
鲁王朱以海和张煌言守在永历太子的屋外,静候大夫治病。
朱以海端望着府邸内外的西南将士,视线从白文选几人身上一扫而过,看到胡一青方有些欣慰。
“彼辈逆贼,倒不知太子是如何收服笼络的?”
张煌言顺着鲁王的视线,看到西南文武和一些外国人,尽都神态担忧的等在院子中,心中有几分赞同。
除了那种积年家丁部将,少见有这等忠心之辈。
郑家几十年的威望,郑延平一旦生病卧床,那些郑家部将就算不反,也会出于自身利益心思乱动,考虑后路。
家丁部将也不傻,哪至于为了些许钱财,就死忠家主。
若说长久施恩拉拢人心,永历太子才十八岁,哪有时间培养死士。
张煌言想了想,开口道:“无非利与义,太子以义服,以利驱。”
朱以海摇头道:“这就是本王疑惑的,征伐东虏十七年,还留在云滇西南的文武将士,心中自有大义。”
“但太子以何为利,让骄将权臣服气,郑延平那飞扬跋扈之辈,都归顺于他,就因为太子要带他北伐两都?”
朱以海说着,看向张煌言:“太子似乎重武将轻文臣,此番航闽,随身之人,只有一逆贼军师。”
朱以海话未说尽。
各方明军,必有文臣督师领军,东南这里郑延平自己就是正经的江南文臣。
太子航闽,竟然没带一个文臣,而且隐隐对金厦文官有所排斥。
大家当然能感觉到永历太子的态度。
白日议事,太子除了张煌言多关注了下,其余注意力都在武将身上。
搞得金厦文臣们都以为是因为鲁王,导致的两藩隔阂。
张煌言轻声道:“天下板荡,自是要用武将打仗克敌,乱世用武,治世用文,亘古道理。”
朱以海再次摇头:“乱世用武,就是郑芝龙孙可望二逆挟持天子,文武相济方是正道。”
“本王奇怪的是,太子不像皇上仁弱,以他在两广的经历,幼时见到瞿式耜、吴贞毓等忠臣,见过刘承胤、陈邦傅等贼将,也该重文轻武的。”
这不是对武将的蔑视,而是朱以海作为统治者,实实在在对武将的提防。
甲申之后的万民哀嚎,东虏人是罪魁祸首,那些投清的明军将士就是执行的刀。
远的不说,近的金厦二岛,坐大的勋将早就对藩主郑延平阳奉阴违起来。
失去文官束缚的武将,本就是规则的践踏者。
张煌言沉默许久:“大概太子也见过祸国的马士英丁魁楚之流吧。”
“如宋太祖释兵权,除五代兵变,太子起用武将藩镇,也是想改旧明诸弊。”
朱以海侧耳听到屋内不停的咳嗽声:“但宋太祖犹有五代习气,唐太宗有北朝贵胄之气,汉高祖有先秦任侠之气,观闻太子,并不像我大明藩王子嗣。”
朱以海中间语气稍顿,没有说高皇帝承继有蒙元的暴戾之气。
“陈上川林英都说太子通读经书,有仁君之范,一个人怎么一两年就变化如此之大。”
朱以海也知道张煌言不敢妄议太子,随即自问自答:“生死之间有此变化,何以皇上和本王依旧碌碌无为。”
过了片刻,朱以海好奇道:“玄著,真能奇袭天津,收复京城?”
他也在浙东抗过几年清的,明白就算靠海路,能突击南直隶和江浙,对早有防备的南都也无从下手。
张煌言沉吟几息,犹疑道:“依照刘侍郎的方略,眼下金厦短时间内无法出重兵收复粤东,太子就会遣精锐奇袭两都,以让西南清军回援。”
“前年南都失利,伪清在江浙迁界移海,布设重防,反倒是京师的伪清精锐,去年在金厦折损不少,今年又出兵南下云滇。”
张煌言见到鲁王满眼期待望着他,微微颔首:“只要奇袭至天津,京师有一定几率能收复,不过只要晋鲁清军回援,太子就必须放弃。”
朱以海兴奋拢手:“何必急于一时,玄著你四入长江,都不得入南都,即便太子难入京师,和郑延平祭拜孝陵一样,祭拜天寿山诸陵,也是天下大震。”
只要破天津,威胁京师就够了。
文官们也不蠢,一两万兵马就想彻底收复京师,平定天下。
天津一破,就意味着北直隶和南直隶一样,任由明军随意出入,不谈祭拜天寿山诸陵的政治意义,威胁敌人大本营的军事意义也非同小可。
代清如果不能堵住北海,就要考虑是否放弃北直隶,直接回盛京老家。
如果在京师附近布置二十万精锐防守,西南东南二隅的明军就可以尝试收复南方各省。
两人说话间,惩戒完儿子的郑延平也来到了府邸中。
片刻后,大夫满脸愁容的走出门。
郑延平慌乱上前询问:“殿下是何疾病,严不严重?”
大夫抿了抿嘴唇:“太子殿下是忧愤成疾,外加天行热病,以致心胸郁结。”
“国姓爷,太子殿下让我告诉你们这是小病。”
郑延平闻声一怔,旋即猛的抓住大夫的肩膀:“到底是重疾,还是小病,究竟能不能治好?”
大夫点头又摇头:“若旬日能治好,倒是小疾,只怕忧愤交加,复发成劳……”
“延平王,鲁王殿下,张侍郎,太子殿下唤你等进屋议事。”
刘玄初红着眼睛,及时解救差点要被郑延平杀掉的大夫。
朱慈煊坐在床沿,咳嗽不停。
【敕勒歌】的副作用有点大啊。
就给郑延平唱了首向天再借五百年而已,直接肺炎了。
郑延平俯首请罪:“殿下,恕臣教子无方,臣已让陈永华把逆子关押浯洲岛,不日送去澎湖严加看管。”
郑延平犹豫道:“殿下从南洋奔往夷州,久劳成疾,当下还是养病为主,两都之事,自有臣来作为。”
朱慈煊抬手打断郑延平:“甲申国变以来,殉国的天子监国不下十人,还差孤这个太子吗?”
望着一众劝言的文武大臣,朱慈煊咳嗽道:“孤只会前进,或者转战地方,以退为进,就是不会停下来。”
“那一年弃守昆明,败亡云滇,当时孤看到满朝君臣在荒野泣不成声,那一刻孤就发誓一定要中兴大明。”
朱慈煊仰头望着横梁,莫名说到西南之事。
“孤在木邦时,见过一些明军将士,听了他们的念想,方坚定抗清矢志不渝,收复故土,让将士们能回家。”
朱慈煊一时恍惚,自己也分不清现在是【演技】,还是真情实意。
“孤收复云滇大部时,还专门去地方找了下回家的士兵。”
“结果从夷荒回到云滇的那队士兵,没了大半,那个想回家陪妻儿的把总倒在了三宣。”
“中兴大明哪是为了祖宗江山,只是想不负那些没有负我朱家的将士百姓,官员诸生。”
朱慈煊望向鲁王张煌言:“李闯入京,满清入关,大明文武想着还有长江以南半壁。”
“南都沦陷,想着还有东南西南各省,困守西南,想着还有云滇金厦,现在立足南洋,后面或许想着还有海外岛屿。”
“一退再退,大明江山便是这般丢的。”
“张苍水你说过,宁进一寸死,毋退一尺生。”
“伪清京师精锐尽出,咳咳。”
“如今京师几乎就在眼前,孤必须考虑这是否是我此生仅有的机会。”
朱慈煊握住郑延平的手:“国家到了如此生死存亡之际,除我等为其死,并无其他办法。”
“孤纵使心疾而亡,也不会死在床榻,而是死在收复神州的路上,死在两京。”
“殿下!”屋中文武半数落泪,悲呼出声。
朱慈煊笑道:“一个两个的,真当孤死了吗,南荒瘴气都没要了孤的命,些许温病能奈孤何?!”
“延平王,孤应许过你的,孤自会做到。”
郑延平再次怔住,不清楚殿下是在说带他血债血偿,还是让他后续承继大统。
朱慈煊伸手将朱以海和张煌言唤到身前。
“孤知道你们之间有仇怨,但说两藩之仇,何如李闯顺营覆灭大明,但父皇和隆武先帝不也放下仇恨,联寇平虏,李来亨李定国他们不也归顺大明,誓死抗清吗?”
朱慈煊顿了顿,继续道:“张名振确实无辜,罪不至死,请皇叔和张侍郎,看在孤的面子,宽恕延平王的过错。”
朱以海张煌言两人对视一眼,他们和郑成功的矛盾关键就在于张名振身上。
张名振第三次入长江时,郑延平收复舟山以为东南明军进往江浙的前头基地。
张名振以鲁王号,祭拜舟山的殉难忠臣,想要分一杯羹。
郑延平猜疑而鸩杀。
张煌言二人看着太子咳嗽不停,先后咬牙颔首。
“张侯服郁积于心,怅亡军中,皆因国仇家恨,愤自己君母之恩未报。”
张煌言双眼通红:“张侯服愤母尸不获,自己忠孝皆不得报,临死前三呼崇祯先帝之名,气绝而亡。”
眼见张煌言给张名振定下身后事,郑延平在太子强拉下,与鲁藩握手言和。
“真忠臣也,刘玄初你且记下,追谥文贞,以大明定西侯之名刻碑立传。”
朱慈煊吩咐完,转首对着鲁王说道:“皇叔,你是宗室贵胄,桂藩之后,本应你来扛旗抗清。”
“但金厦情况,你我清楚,明军勋将难听从于你,是以孤想纳朱成功入皇室谱籍,父皇和皇弟若未能复国,将中兴大任交予朱成功。”
朱以海和张煌言顿时愣住,看了眼郑延平,然后回首望向永历太子。
朱以海瞬间醒悟:“臣自知非中兴圣贤,十七年来,唯太子殿下和延平王可让神州百姓重见大明旌旗,皇上和皇嗣若不幸,让延平王承序继统,天下人无不认同。”
郑延平死死抓住太子的手:“国家至此,无非赴死,殿下承继天命,断不会半道崩殂。”
“臣说过,臣会死在殿下前面。”
“臣的逆子难堪重任,东南明军仍需一宗室亲王领导才行,旦得南洋,开基立业,亦是复兴大明,皇上皇嗣无碍,自可延续明统。”
朱慈煊望着屋中挂着的两京一十三省地图:“南洋,南洋。”
南洋的标识是刚填上去的,仅仅仓促画了一下,现在的明清疆域大小对比,大明亦然有了永历朝初期,曾经南方各省的势力。
只要稍作安稳,就能仿大西军出滇之势北伐
“南洋何足够。”
“大好河山,如何能沦于腥膻。”
……
朱以海和张煌言沉默的离开府邸,两人一路无言。
几番眼神交汇,都张嘴难言。
实在也不好说什么。
本以为鲁藩弃权,永历太子和郑延平会对付他们,譬如再次软禁他朱以海,去除张煌言的兵权。
但没想到不降反升。
太子重病,强令鲁延二藩尽释前嫌,郑延平几乎掏心掏肺,让政敌鲁藩上位。
奇袭京师,不成功便成仁。
让朱以海后续领导东南明军,让张煌言执政金厦二岛。
临分别之际,朱以海神色复杂的开口道:“太子不像皇上,倒与郑延平志同道合。”
一个囚父,一个囚子,都固执己见。
张煌言连叹几声,大明好不容易等到的中兴之主突遭病难,旬日内若不能痊愈,可能又是一位大明君王将死社稷。
他本来是想反对奇袭京师的,不久就是北风,船舰如何能逆风北上,但太子如此,张煌言又如何能开口拒绝。
太子和郑延平相像,也有几分道理。
无非是想以死尽责弥补父亲的罪过。
张煌言心中猜测,旋即开口。
“殿下说错了,太子殿下如此风范,何不是崇祯先帝之风。”
“说到底,太子殿下一统南洋,是新的立国之君,也是真正的亡国之君。”
“不似唐宗宋祖,却似汉昭烈宋末帝。”
(本章完)
晚上的宴席筹备到一半,便戛然而止,盖因太子殿下突然病重,思明州手忙脚乱起来,把金厦二岛的大夫和传教士全部叫了过来。
突如其来的变故,顺其自然又导致了金厦进一步的混乱。
郑延平去处理自己的儿子,勋将们面对朱慈煊郑延平的逼迫聚在一起议事,文官们奔走各处商讨北伐事宜。
鲁王朱以海和张煌言守在永历太子的屋外,静候大夫治病。
朱以海端望着府邸内外的西南将士,视线从白文选几人身上一扫而过,看到胡一青方有些欣慰。
“彼辈逆贼,倒不知太子是如何收服笼络的?”
张煌言顺着鲁王的视线,看到西南文武和一些外国人,尽都神态担忧的等在院子中,心中有几分赞同。
除了那种积年家丁部将,少见有这等忠心之辈。
郑家几十年的威望,郑延平一旦生病卧床,那些郑家部将就算不反,也会出于自身利益心思乱动,考虑后路。
家丁部将也不傻,哪至于为了些许钱财,就死忠家主。
若说长久施恩拉拢人心,永历太子才十八岁,哪有时间培养死士。
张煌言想了想,开口道:“无非利与义,太子以义服,以利驱。”
朱以海摇头道:“这就是本王疑惑的,征伐东虏十七年,还留在云滇西南的文武将士,心中自有大义。”
“但太子以何为利,让骄将权臣服气,郑延平那飞扬跋扈之辈,都归顺于他,就因为太子要带他北伐两都?”
朱以海说着,看向张煌言:“太子似乎重武将轻文臣,此番航闽,随身之人,只有一逆贼军师。”
朱以海话未说尽。
各方明军,必有文臣督师领军,东南这里郑延平自己就是正经的江南文臣。
太子航闽,竟然没带一个文臣,而且隐隐对金厦文官有所排斥。
大家当然能感觉到永历太子的态度。
白日议事,太子除了张煌言多关注了下,其余注意力都在武将身上。
搞得金厦文臣们都以为是因为鲁王,导致的两藩隔阂。
张煌言轻声道:“天下板荡,自是要用武将打仗克敌,乱世用武,治世用文,亘古道理。”
朱以海再次摇头:“乱世用武,就是郑芝龙孙可望二逆挟持天子,文武相济方是正道。”
“本王奇怪的是,太子不像皇上仁弱,以他在两广的经历,幼时见到瞿式耜、吴贞毓等忠臣,见过刘承胤、陈邦傅等贼将,也该重文轻武的。”
这不是对武将的蔑视,而是朱以海作为统治者,实实在在对武将的提防。
甲申之后的万民哀嚎,东虏人是罪魁祸首,那些投清的明军将士就是执行的刀。
远的不说,近的金厦二岛,坐大的勋将早就对藩主郑延平阳奉阴违起来。
失去文官束缚的武将,本就是规则的践踏者。
张煌言沉默许久:“大概太子也见过祸国的马士英丁魁楚之流吧。”
“如宋太祖释兵权,除五代兵变,太子起用武将藩镇,也是想改旧明诸弊。”
朱以海侧耳听到屋内不停的咳嗽声:“但宋太祖犹有五代习气,唐太宗有北朝贵胄之气,汉高祖有先秦任侠之气,观闻太子,并不像我大明藩王子嗣。”
朱以海中间语气稍顿,没有说高皇帝承继有蒙元的暴戾之气。
“陈上川林英都说太子通读经书,有仁君之范,一个人怎么一两年就变化如此之大。”
朱以海也知道张煌言不敢妄议太子,随即自问自答:“生死之间有此变化,何以皇上和本王依旧碌碌无为。”
过了片刻,朱以海好奇道:“玄著,真能奇袭天津,收复京城?”
他也在浙东抗过几年清的,明白就算靠海路,能突击南直隶和江浙,对早有防备的南都也无从下手。
张煌言沉吟几息,犹疑道:“依照刘侍郎的方略,眼下金厦短时间内无法出重兵收复粤东,太子就会遣精锐奇袭两都,以让西南清军回援。”
“前年南都失利,伪清在江浙迁界移海,布设重防,反倒是京师的伪清精锐,去年在金厦折损不少,今年又出兵南下云滇。”
张煌言见到鲁王满眼期待望着他,微微颔首:“只要奇袭至天津,京师有一定几率能收复,不过只要晋鲁清军回援,太子就必须放弃。”
朱以海兴奋拢手:“何必急于一时,玄著你四入长江,都不得入南都,即便太子难入京师,和郑延平祭拜孝陵一样,祭拜天寿山诸陵,也是天下大震。”
只要破天津,威胁京师就够了。
文官们也不蠢,一两万兵马就想彻底收复京师,平定天下。
天津一破,就意味着北直隶和南直隶一样,任由明军随意出入,不谈祭拜天寿山诸陵的政治意义,威胁敌人大本营的军事意义也非同小可。
代清如果不能堵住北海,就要考虑是否放弃北直隶,直接回盛京老家。
如果在京师附近布置二十万精锐防守,西南东南二隅的明军就可以尝试收复南方各省。
两人说话间,惩戒完儿子的郑延平也来到了府邸中。
片刻后,大夫满脸愁容的走出门。
郑延平慌乱上前询问:“殿下是何疾病,严不严重?”
大夫抿了抿嘴唇:“太子殿下是忧愤成疾,外加天行热病,以致心胸郁结。”
“国姓爷,太子殿下让我告诉你们这是小病。”
郑延平闻声一怔,旋即猛的抓住大夫的肩膀:“到底是重疾,还是小病,究竟能不能治好?”
大夫点头又摇头:“若旬日能治好,倒是小疾,只怕忧愤交加,复发成劳……”
“延平王,鲁王殿下,张侍郎,太子殿下唤你等进屋议事。”
刘玄初红着眼睛,及时解救差点要被郑延平杀掉的大夫。
朱慈煊坐在床沿,咳嗽不停。
【敕勒歌】的副作用有点大啊。
就给郑延平唱了首向天再借五百年而已,直接肺炎了。
郑延平俯首请罪:“殿下,恕臣教子无方,臣已让陈永华把逆子关押浯洲岛,不日送去澎湖严加看管。”
郑延平犹豫道:“殿下从南洋奔往夷州,久劳成疾,当下还是养病为主,两都之事,自有臣来作为。”
朱慈煊抬手打断郑延平:“甲申国变以来,殉国的天子监国不下十人,还差孤这个太子吗?”
望着一众劝言的文武大臣,朱慈煊咳嗽道:“孤只会前进,或者转战地方,以退为进,就是不会停下来。”
“那一年弃守昆明,败亡云滇,当时孤看到满朝君臣在荒野泣不成声,那一刻孤就发誓一定要中兴大明。”
朱慈煊仰头望着横梁,莫名说到西南之事。
“孤在木邦时,见过一些明军将士,听了他们的念想,方坚定抗清矢志不渝,收复故土,让将士们能回家。”
朱慈煊一时恍惚,自己也分不清现在是【演技】,还是真情实意。
“孤收复云滇大部时,还专门去地方找了下回家的士兵。”
“结果从夷荒回到云滇的那队士兵,没了大半,那个想回家陪妻儿的把总倒在了三宣。”
“中兴大明哪是为了祖宗江山,只是想不负那些没有负我朱家的将士百姓,官员诸生。”
朱慈煊望向鲁王张煌言:“李闯入京,满清入关,大明文武想着还有长江以南半壁。”
“南都沦陷,想着还有东南西南各省,困守西南,想着还有云滇金厦,现在立足南洋,后面或许想着还有海外岛屿。”
“一退再退,大明江山便是这般丢的。”
“张苍水你说过,宁进一寸死,毋退一尺生。”
“伪清京师精锐尽出,咳咳。”
“如今京师几乎就在眼前,孤必须考虑这是否是我此生仅有的机会。”
朱慈煊握住郑延平的手:“国家到了如此生死存亡之际,除我等为其死,并无其他办法。”
“孤纵使心疾而亡,也不会死在床榻,而是死在收复神州的路上,死在两京。”
“殿下!”屋中文武半数落泪,悲呼出声。
朱慈煊笑道:“一个两个的,真当孤死了吗,南荒瘴气都没要了孤的命,些许温病能奈孤何?!”
“延平王,孤应许过你的,孤自会做到。”
郑延平再次怔住,不清楚殿下是在说带他血债血偿,还是让他后续承继大统。
朱慈煊伸手将朱以海和张煌言唤到身前。
“孤知道你们之间有仇怨,但说两藩之仇,何如李闯顺营覆灭大明,但父皇和隆武先帝不也放下仇恨,联寇平虏,李来亨李定国他们不也归顺大明,誓死抗清吗?”
朱慈煊顿了顿,继续道:“张名振确实无辜,罪不至死,请皇叔和张侍郎,看在孤的面子,宽恕延平王的过错。”
朱以海张煌言两人对视一眼,他们和郑成功的矛盾关键就在于张名振身上。
张名振第三次入长江时,郑延平收复舟山以为东南明军进往江浙的前头基地。
张名振以鲁王号,祭拜舟山的殉难忠臣,想要分一杯羹。
郑延平猜疑而鸩杀。
张煌言二人看着太子咳嗽不停,先后咬牙颔首。
“张侯服郁积于心,怅亡军中,皆因国仇家恨,愤自己君母之恩未报。”
张煌言双眼通红:“张侯服愤母尸不获,自己忠孝皆不得报,临死前三呼崇祯先帝之名,气绝而亡。”
眼见张煌言给张名振定下身后事,郑延平在太子强拉下,与鲁藩握手言和。
“真忠臣也,刘玄初你且记下,追谥文贞,以大明定西侯之名刻碑立传。”
朱慈煊吩咐完,转首对着鲁王说道:“皇叔,你是宗室贵胄,桂藩之后,本应你来扛旗抗清。”
“但金厦情况,你我清楚,明军勋将难听从于你,是以孤想纳朱成功入皇室谱籍,父皇和皇弟若未能复国,将中兴大任交予朱成功。”
朱以海和张煌言顿时愣住,看了眼郑延平,然后回首望向永历太子。
朱以海瞬间醒悟:“臣自知非中兴圣贤,十七年来,唯太子殿下和延平王可让神州百姓重见大明旌旗,皇上和皇嗣若不幸,让延平王承序继统,天下人无不认同。”
郑延平死死抓住太子的手:“国家至此,无非赴死,殿下承继天命,断不会半道崩殂。”
“臣说过,臣会死在殿下前面。”
“臣的逆子难堪重任,东南明军仍需一宗室亲王领导才行,旦得南洋,开基立业,亦是复兴大明,皇上皇嗣无碍,自可延续明统。”
朱慈煊望着屋中挂着的两京一十三省地图:“南洋,南洋。”
南洋的标识是刚填上去的,仅仅仓促画了一下,现在的明清疆域大小对比,大明亦然有了永历朝初期,曾经南方各省的势力。
只要稍作安稳,就能仿大西军出滇之势北伐
“南洋何足够。”
“大好河山,如何能沦于腥膻。”
……
朱以海和张煌言沉默的离开府邸,两人一路无言。
几番眼神交汇,都张嘴难言。
实在也不好说什么。
本以为鲁藩弃权,永历太子和郑延平会对付他们,譬如再次软禁他朱以海,去除张煌言的兵权。
但没想到不降反升。
太子重病,强令鲁延二藩尽释前嫌,郑延平几乎掏心掏肺,让政敌鲁藩上位。
奇袭京师,不成功便成仁。
让朱以海后续领导东南明军,让张煌言执政金厦二岛。
临分别之际,朱以海神色复杂的开口道:“太子不像皇上,倒与郑延平志同道合。”
一个囚父,一个囚子,都固执己见。
张煌言连叹几声,大明好不容易等到的中兴之主突遭病难,旬日内若不能痊愈,可能又是一位大明君王将死社稷。
他本来是想反对奇袭京师的,不久就是北风,船舰如何能逆风北上,但太子如此,张煌言又如何能开口拒绝。
太子和郑延平相像,也有几分道理。
无非是想以死尽责弥补父亲的罪过。
张煌言心中猜测,旋即开口。
“殿下说错了,太子殿下如此风范,何不是崇祯先帝之风。”
“说到底,太子殿下一统南洋,是新的立国之君,也是真正的亡国之君。”
“不似唐宗宋祖,却似汉昭烈宋末帝。”
(本章完)